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是中医理论的基础,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医实践之后。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哲学第一个发展繁荣时期。在这个时期,古代哲学的气、阴阳、五行的理论都被引进中医体系,用来帮助认识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。早在两千多年前,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《黄帝内经》已经问世。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,并结合当时其他自然科学成就,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,对人体
哲学二元论认为,事物都存在着对应的两个方面,事物对立双方都是互相依存、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,即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阴阳相互转化(图1-2)。中医阴阳学说用来描述宏观的人体功能与人体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,并明确指出了人体的物质性与功能性是有区别的,人体的物质性与功能性既对立又统一(详见第三章和第十四章)。同时,在微观上,阴阳学说又可用于分析、研究、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,以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,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