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玉玲博士揭秘:器官生物电与功能的关联(血管回弹技术)
奇妙的生物电世界
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,处处都隐藏着神奇的奥秘,生物电便是其中之一。它就像身体里的 “隐形电流”,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体中,却掌控着生命活动的关键。从微观的细胞,到宏观的器官,生物电无处不在,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比如,我们熟悉的心电图,它记录的就是心脏跳动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,这些看似简单的曲线,却能为医生提供关于心脏健康的重要信息,帮助诊断各种心脏疾病 。又像电鳗,它能释放出强大的电流来捕食猎物或自我防御,其身体就是一个天然的 “生物电池”。那么,我们身体里的器官生物电又是怎样一番奇妙景象呢?
生物电如何产生
生物电的产生,要从细胞这个生命的基本单元说起。细胞就像一个个微小而精密的 “发电站”,时刻进行着离子交换,从而产生生物电。
我们的细胞浸泡在细胞液中,细胞膜内外存在着许多带电离子,比如钾离子、钠离子和氯离子等 。在安静状态下,这些离子相对稳定,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较高,而细胞膜外的钠离子浓度较高,这种离子分布的差异,就像是在细胞两侧蓄起了 “电位差的水库”。当细胞受到刺激时,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神奇的变化,就如同打开了水库的闸门。此时,钠离子迅速涌入细胞内,让细胞内的电位迅速升高,这个过程被称为去极化。而当刺激过去,细胞膜又会努力恢复到原来的状态,钾离子开始外流,细胞内电位逐渐降低,这就是复极化。这种离子的有序流动,就像一场精彩的 “离子舞蹈”,产生了生物电信号。
举个例子,神经细胞在传递信息时,就是依靠这种生物电的变化。当我们的手指不小心碰到烫的东西,皮肤中的神经末梢细胞首先接收到刺激,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迅速打开,钠离子大量内流,产生生物电信号。这个信号就像传递紧急情报的 “小信使”,沿着神经纤维快速传递到脊髓,再传到大脑,大脑接收到信号后,迅速做出反应,让我们赶紧把手缩回来,避免进一步烫伤。整个过程,生物电的传导速度极快,让我们能够在瞬间做出自我保护的动作。
器官生物电与功能的关联
器官生物电就像是器官功能的 “晴雨表”,紧密地反映着器官的功能状态 。当我们深入探究器官生物电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时,会发现其中的奥秘令人惊叹。
以心脏为例,心脏的每一次跳动,都伴随着生物电的有序变化。正常情况下,心脏中的起搏细胞就像一个精准的 “生物钟”,有规律地发放生物电信号,这些信号通过传导系统,有序地传递到心脏的各个部位,引发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,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。窦房结作为心脏的 “天然起搏器”,其中的特殊细胞会像萤火虫那样有规律地放电,使得心脏肌肉有规律地收缩,产生稳定的心跳,这种正常、有规律的心跳被称为窦性心律。而当心脏的生物电出现异常时,心脏功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。比如,心动过缓就是心脏的动作电位频率下降的表现。这可能是由于高血钙症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颅内压增高、应用 β 受体拮抗剂、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原因引起。高血钙症时,血液中过高的钙离子浓度会抑制钠离子通道,降低钠离子的跨膜流动,进而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,导致心率过缓;甲状腺功能减退时,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,对心脏 β 受体的激动作用减弱,使心肌收缩力下降,心率也随之减慢。这些情况都会让心脏的泵血功能大打折扣,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,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、眩晕、乏力等不适症状。
再看甲状腺,甲状腺细胞的生物电同样与甲状腺功能密切相关。甲状腺功能低下时,甲状腺细胞的动作电位强度或频率下降,这意味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,身体的代谢速度也会随之变慢。患者可能会感到乏力、嗜睡、体重增加、皮肤干燥等,就像身体的 “发动机” 动力不足了一样。相反,当甲状腺细胞的动作电位变强或频率提高时,甲状腺功能就会亢进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亢。此时,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,身体代谢加快,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、多汗、手抖、消瘦、烦躁易怒等症状,仿佛身体的 “发动机” 运转得过于剧烈了。
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,器官生物电的任何细微变化,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,引发器官功能的改变。它就像器官的 “内在密码”,蕴含着器官健康与否的关键信息,让我们得以通过生物电这一窗口,窥探器官功能的奥秘 。
参考书籍:北京神康康复医院王玉玲博士专著《生物电医学与中医》